1955年评出的十位开国元帅,大多曾经在战场上有突出的功绩,并且是军队最初的创立者之一,功勋彪炳史册。因此在元帅之中,大部分人都在一些场合被部下、平级甚至主席称为“老总”。事实上十大元帅里面有七位,在不同时期被人这样称呼过。
朱总司令自不必说,长时间在我军总部担任总司令职务,五十年代成为全国人大委员长之后,也仍然被称为朱老总,这个习惯谁都改不掉。彭老总曾经是我军副总司令,和朱老总情况类似,因此也一直被称呼为老总。林帅在不同历史时期,长期担任方面军级别军事主官,被称为林总。陈老总是三野统帅、新四军统帅。
贺老总是红二方面军负责人、120师师长,自然也是老总。徐帅出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,被称为“永远的徐总指挥”,他在红军时期的战绩太过出色,率领红四方面军消灭了八十多万敌人,称呼他为老总也是很正常的。聂帅文武双全,出任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、华北军区司令员,建国后还出任过代总参谋长一职,大家称他为聂总。除了上面7位老总,另外3位元帅似乎是例外,基本上没有得到过这样的称谓,为何如此呢?
展开剩余63%第一位是刘帅。如果按照军事指挥才能和过往战绩战功,称他为老总一点也不过分。刘帅在多个时期都是主力部队的军事主官,比如抗战时担任过129师师长,解放战争期间又是著名的二野统帅,但是从来没有人管他叫老总。原因很简单,他是我军最儒雅的一位元帅,留学过苏联,军事理论水平可以排在第一位。这样的一位儒帅、老帅,通常被称为刘帅,而不是刘老总。另外在抗战时期他的师长职务持续时间特别长,深入人心,所以他最广为流传的称呼其实是“刘师长”。管刘帅叫老总,就显得太粗犷了,明显并不符合这位儒帅的形象,因此他并没有老总的称呼。
第二位是罗帅。罗帅在红军时期的资历相对较浅,不如其他九位元帅。而抗战时他成为了115师的政治部主任、政委,1943年后担任代师长及山东军区司令员,这才真正成为军事主官,可以说时间较晚。而解放战争期间,他大部分时间出任四野政委角色,换句话说他是十大元帅当中比较突出的政工元帅,而不是以军事主官形象出现的。罗帅真正担任军事主官只有两年左右,就是抗战后期,而且实际统兵征战的记录不多,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发展根据地和征兵练兵方面。罗帅是政工奇才,但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将。所以也没有多少人把他称呼为老总,反倒是叫他罗帅、罗政委,这样更加亲切自然。
最后一位则是叶帅。叶帅的军政资历足够雄厚,建国前后都有着重要的地位。但是战争年代,他更多是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出现,红军时期就当过总长,建国后也曾经出任过这一职务。所以关于叶帅,最著名的一个称呼是“叶参座”,却基本没有人称呼他为叶总、叶老总。他和罗帅相比,担任军事主官的时间更短,几乎没有相关经历。尽管如此,叶帅的地位和职务却高于大部分元帅,虽然他在十大元帅中排名最后,但是他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,是正国级的领导干部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大部分元帅无法和他相比(除了朱老总和林帅)。
发布于:天津市